風險社會


現代化的收益和代價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呢?
到底是收益更多,還是代價更大呢?


911事件中,

紐約世貿大樓倒塌,請問受害者是誰?

首當其衝的當然是事件中的死難者,這是確定的悲劇。

那然後呢,排名第二的受害者是誰呢,是世貿大樓的房東嗎?


事實上並不是。
世貿大樓的房東,也就是財產的擁有者,
肯定是買了保險的。
樓倒了,保險公司會賠給他們。

那保險公司會不會受損失呢?

也不會,因為保險公司會買【再保險公司】的保險。

而再保險公司,會把這個風險變成各種各樣的投資產品,轉嫁到全社會去。

風險就像池塘里的漣漪一樣,一圈一圈地擴散出去了,
所以,
全社會為這兩棟倒塌的世貿大廈的損失買了單。

這就是風險社會中的一環。

 

這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偉大發明。
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結果不僅是財富大爆炸,
它還產生了一個效應,就是人們的風險被分攤了出去。


不僅僅是保險業,

各種各樣的市場都有這個功能。
比如航空公司為了轉嫁油價波動的風險,
可以購買原油期貨套期保值
外貿公司可以進行遠期外匯買賣,
轉嫁匯率波動的風險。


就算你創業,
也不必真的拿身家性命去跟市場對賭,
有風險投資給你錢,降低你的創業風險。


但是,這是不是好事呢?
當然不是,真實的過程是:


小的風險,被不斷地分攤;
大的風險,在不斷地集聚。

 


比如說,2007年的次貸危機,在全球造成了那麼大的破壞。
很多人說,這是因為華爾街銀行家的貪婪;
也有人說,這是因為美國政府錯誤的住房政策。


窮人沒錢,還想買房,那只好貸款。
銀行覺得風險大,怎麼辦?把風險分攤出去
政府出面擔保,然後再由商業銀行,
把這些風險打包成各種各樣的金融產品,賣到全球。

又再次分散了風險!

這些產品又變成各種衍生金融產品

 

機關算盡地躲避風險,
結果把風險變成了一定、確定、肯定,而且
大到無法收拾的程度。


不僅是金融危機,這件事,其實是整個現代社會風險模式的一個樣本。
在局部、在看得見的地方,我們拼命降低風險,
結果是在整體、
在看不見的地方積累風險


比如,

我們習慣了城市交通的便捷,
但是我們越來越不能承受城市交通癱瘓的風險。

我們習慣了用手機,
和世界的聯繫變得非常緊密,

但是與此同時,
我們對於Wi-Fi、4G網絡的依賴也大大加強,
很多風險靠手機可以規避,但是我們越來越承受不了沒有Wi-Fi,
手機沒電的風險。

我們總是解決了看得見的問題,
但是問題在看不見的地方集聚,

一旦出現就是大問題。


下次再來跟你說

什麼是
「風險社會」

 

(出處羅輯思維)

 

加入好友
GA 投資 理財 課程 資訊站
投資課程、理財課程
王派宏投資理財課程
房地產課程、房地產投資
http://gary1491.pixnet.net/
garyliang1491@gmail.com
LINE ID: @tzs1320v
arrow
arrow

    GA 長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